万酿百科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常识

河北正定篇:隆兴寺之大悲阁、轮转藏阁、慈氏阁

2024-12-19 09:24:30
浏览:100

据史料记载,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征河东,驻扎在镇州,到城西的大悲寺礼佛,得知寺内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经过契丹犯界和后周世灭佛运动的两次劫难而毁坏,敕令于开宝四年七月在龙兴寺(清代改名为隆兴寺)建大悲阁,重铸铜观音像。

隆兴寺

唐宋时期,标准的佛寺建筑院落规制,叫做“伽蓝七堂”。他们分别是:核心建筑大雄宝殿、讲经说法的地方经堂、钟鼓楼、收藏佛经的藏经楼、供奉舍利的塔、僧人的宿舍、就餐的斋房。

到了宋代以后,塔在寺院中的地位变弱,就退出了标准配置。为了凑够伽蓝七堂的数量,增加了一个山门。而隆兴寺现在的格局,是宋代奠定的。走进隆兴寺,可以让我们实地体验宋代大型佛寺的格局。

摩尼殿

在最南端,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经三路石孔桥,向北是天王殿也就是大门,之后分别是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轮转藏阁、御书楼遗址、大悲阁和弥陀殿。

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

隆兴寺的核心建筑,是大悲阁。

大悲阁外,建有19.2米高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铜像,此铜像是宋代初年的原物,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最高的铜铸菩萨像。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铜像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铜像

为了表达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高超能力,佛教徒认为观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而隆兴寺的观音菩萨像并没有雕刻出一千只手。隆兴寺的观音菩萨像,用40来代表1000,一只手代表25种法力。

大悲阁菩萨像

当年梁思成先生来隆兴寺测绘时,并没有看到菩萨背后的手臂。那是因为乾隆皇帝来隆兴寺时,看见菩萨背后的铜手臂已有不少残破,于是便命人只保留了胸前的两只正常手臂,而将其余全部去掉。一直到1944年,当地百姓士绅又集资将后面40只手臂用木头补上去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手臂都是直直的圆形木桩而非铜手臂。

大悲阁

根据寺内宋代石碑记载,大悲菩萨铸造时,先在地下夯实地基并注入铁水稳固,之后再上面做一个泥塑的相同大小的观音。用这个观音作为模子,来制作外范。

大悲阁外菩萨像

整身雕像分7节完成:

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

第二节铸至膝盖;

第三节铸至腰部;

第四节铸至胸部;

第五节铸至腋下;

第六节铸至肩部;

第七节铸头部。

菩萨脚下的须弥座上,有数尊石雕力士。他们肩扛须弥座,面部表情龇牙咧嘴,肌肉饱满,非常招人喜爱。

石雕力士

在大悲阁的前方,东侧是轮转藏阁,西侧为慈氏阁

慈氏阁与转轮藏阁相对峙立主,两者均为北宋时期的二层楼阁。

转轮藏

转轮藏系南朝梁善慧大师(497-569年)始创,唐、宋、元、明、清各代皆有造立。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国内保存下来的实物甚少,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轮藏中时代最早者。

转轮藏

轮转藏阁里,安装了一个木制的八角形底部有金属轴支撑、整体可以围绕中心轴转动的藏经柜,简称“轮转藏”。“轮转藏”的梁架结构十分特殊,阁内采用移铸造,檐柱采用插住造的做法,给中间的转轮藏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转轮藏

在结构上,慈氏阁采用的减柱造、永定柱造和转轮藏阁采用的移柱造、叉柱造都是宋代建筑中罕见的作法。

慈氏阁

慈氏阁与嘉庆御碑

这架轮转藏直径达到7米,高度超10米,只要用两个指头轻轻一搬,它就会慢慢地转动起来。当你走进转轮藏阁,看到这高大的转轮,辗转相传,永不停息。

在慈氏阁和转轮藏阁的陪衬下,大悲阁越发显得雄伟高大。阁内所供铜铸千手观音高21.3米,四十二臂,为我国现存古代铜铸佛教造像中最高大者,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

慈氏阁与嘉庆御碑

中轴线末端的毗卢殿内,安奉着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各层下面的莲座摞置而成的铜佛像,高6.72米,自下而上依次缩小。

毗卢殿


坐式毗卢佛

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表面均铸雕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像造型独特,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堪称海内孤例。为明神宗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

坐式毗卢佛

千佛绕毗卢

坐式毗卢佛莲华宝座

寺内现存古碑四十余通,均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寺院的沧桑变化。其中价值最高者首推隋龙藏寺碑,此碑驰名中外,称为“隋碑第一”。书体方整有致,平正婉丽,上承南北朝之遗风,下开唐代诸家之先河,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龙藏寺碑

隆兴寺现有面积82500平方米,集宋、明、清建筑艺术与瑰丽众多的佛教文化艺术于一体。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这四座宋代殿阁结构上各具风格,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均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