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酿百科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常识

世界三大名刃都有哪些(唐刀轻便且杀伤力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2024-09-25 09:56:51
浏览:100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0世纪,这个时期称为冷兵器时代。人们习惯按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将冷兵器时代分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两个阶段。当然,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截然分开,在青铜时代早期,还大量使用着石兵器,特别是骨镞;在铁器时代的早期,也还大量使用着青铜兵器。中国古代冷兵器,按材质可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按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卫体三类;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防护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

战国晚期开始,钢铁兵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兵器,产生了刺、柄合铸的钢铁戟头,戟由“十”字形进化为“卜”字形,称为“卜字铁戟”。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晋朝以后,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长兵器多用矛,隋唐又兼用长刀,戟逐渐脱离实战,成为只表示等级身份的仪仗礼兵“用具”。

刀在最为常见的冷兵器,样式也极其繁多。古代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自己最为称道的名刀,它们形制各异,各有所长。其中,能够称之为世界级名刃的,主要有三大类:一个是伊斯兰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俗称大马士革刀;

另一个是马来诸族(新加坡、马六甲、爪洼、婆罗洲、菲律宾)的糙面焊接花纹刃,俗称马来克力士剑;

再一个是日本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俗称日本武士刀。

从地理分布看,三大名刃出产地都在亚洲,而且距离中国不远。这是因为,这些良刃都是古代中国能工巧匠所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欲立万世基业,在焚书坑儒的同时,还推行销兵禁铸,严禁民间私自制造和持有兵器。一些兵器铸造行家,为避免罹难逃亡四方。逃到琉球、马来诸岛,以及匈奴、突厥、大月氏等等地,战争的需求和优良的矿石,为工匠的技术传播创新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三大名刃终于脱颖而出,闪亮现身于古战场。

其中,中国唐朝的唐刀,也以其种类多、装饰美、实战性强而著称,它不仅对中国后来的战刀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随着文化传播被周边的国家民族吸收借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唐朝初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中,都出现了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

唐刀具有礼仪和战斗两大功能,分为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四种样式。陌刀即长刀,为步兵所用,是军队重要的装备,用于击杀对手骑兵,唐中期被作为军队专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私藏。陌刀是传承汉之长剑“断马剑”,现在出土的汉长剑有的长达140多厘米,唐朝人在汉长剑其原有形制基础上,改进为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即陌刀。

仪刀是羽仪所执,在晋宋时称御刀,后魏称长刀,到隋朝时称为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仪刀往往“施龙凤环”,“装以金银”,极尽奢华。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战争的蹂躏,唐朝仪刀也逐渐消失了。横刀是卫府官兵佩带的主要兵器,此刀没有环手,比仪刀短,柄头由一个金属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间收腰,有穿绳孔。手绳由环部挪到刀柄中间,可有效防止刀具脱手,此工艺一直流传到明清。障刀为护身刀,用以御敌和自卫。

唐刀见证了大唐帝国的强盛,也对兵器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仪刀流向高丽、日本和吐蕃等民族,这些民族所制刀皆留有仪刀的意蕴。中国的藏刀继承并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单锋、圆弧刀尖、刀背起脊线、复合锻造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刀上也有体现,所以唐刀是中国藏刀和日本刀共同的鼻祖。宋朝出现的绰刀、三尖两刃刀,也是唐代陌刀的直接继承者。仪刀和横刀在唐以后发展为佩刀,成为广泛使用的自卫刀具。

唐朝刀剑刚烈不失柔韧,豪放不失精细,高傲不失质朴,华丽不失古雅。以传世研磨过的唐刀实物看,其钢铁复合的锻造技术和覆土烧刃的热处理工艺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坚利无比,刚柔相济。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并且还要考虑到战斗时的另- -个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

破甲则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则需要韧性,所以唐刀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包钢工艺。以熟铁为外皮,中间夹百炼钢,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即覆土烧刃。

刃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包钢工艺也是唐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日仪刀,二日鄣刀,三日横刀,四日陌刀。”《释名》日:刀末日锋',其本日环。


唐刀的制作极为精致,致使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拥有雄厚国力的唐代才用得起这样精良的兵器。唐刀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外观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让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所向披靡。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长安是当时最活跃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唐刀也成为外国使节引进中国先进技术的首选,如在日本著名的博物馆正仓院中藏有两把古兵器:水龙剑和金银佃庄唐大刀。尽管日本人把它们称为剑,但实际上这两件兵器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悍的兵器之一 — 唐刀。这两把刀诞生于7世纪至8世纪时的唐代,后来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刀匠争相学习、模仿的对象,现在被视为日本刀的鼻祖。日本珍藏的金银佃庄唐大刀是日本仿制唐朝的横刀,是日本传世之宝,刃长一尺四寸七分,锋者偏刃,紫檀把以犀牛角裹头,又以铁约其上,以金缕铁上。眼及扼鞘尾以铁裹金缕之,但带执用银作以金领之。鞘缠藤,紫组悬,紫皮带执,黑紫罗带,黑紫紬袋绯绫里。由于中国的横刀缺乏实物和详细的壁画资料,无法准确还原横刀的形制,金银佃庄唐大刀就成为我们了了解唐朝横刀的重要资料。

正仓院北仓38号的金银钿庄唐大刀


《寇季膺古刀歌》

唐.韦应物

叨寒锋青槭槭,少年交结平陵客。

求之时代不可知,千痕万穴如星离。

重重泥沙更剥落,纵横鳞甲相参差。

古物有灵知所适,貂裘拂之横广席。

阴森白日掩云虹,错落池光动金碧。

知君宝此夸绝代,求之不得心常爱。

见今时绕指柔,片锋折刃犹堪佩。

高山成谷苍海填,英豪埋没谁所捐。

吴钩断马不知处,几度烟尘今独全。

夜光投人人不畏,知君独识精灵器。

酬恩结思心自知,死生好恶不相弃。

白虎司秋金气清,天寥落云峥嵘。

月肃风凄古堂净,精芒切切如有声。

何不跨蓬莱,斩长鲸。

世人所好殊辽阔,千金买铅徒一割。

由史料记载可知,后世统称的唐刀主要分四种,其中仪刀、鄣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

陌刀与仪刀、横刀、鄣刀(即-般的护身刀)均不同:

首先,陌刀不属于宿卫(警卫)兵仗,上引《唐律疏议》卷八宿卫者所持兵仗有横刀、甲、稍、弓箭之类,但没有陌刀。

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会要》 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其(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

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 ,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

可见陌刀不是羽仪法物,而是杀敌利器。

唐刀除了材质优质以外,锻造技术也是居当时领先水准,覆土烧刃与包钢是两种当时先进的制刀技术。

覆土烧刃,说白了就是一种局部淬火的技术。

基本方法是以调配的泥土覆盖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将刀剑加热至特定温度。当红热的刀身进入水中后,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却,而有泥土覆盖部位的温度变化不会非常明显,导致硬度与赤裸部位不同。这样可以精确控制刀条不同部位淬火时的不同冷却速度,冷却速度与硬度成正比,与韧度成反比。

包钢技术,这是在对于钢材有深刻研究与认识之后所发明出来的制刀技术。

包钢主要方法是在V字形坚硬的高碳钢中夹入较软的低碳钢;夹钢则是在两层低碳钢中间夹上-块高碳钢。

包钢的两种方式都体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一制作上等刀剑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钢刀拥有了极佳的韧性。由此,唐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优良的刀剑之一。

包钢技术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对材料的更高最求,在材料方面,唐代的中国人依然下了很大的心思。

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材印度乌 兹钢,即我们所熟知的大马士革钢(当时被称之为镔铁),被中国刀匠所青睐, 成为高级钢刀的必备原料,平均价格超过普通上等钢刀的三倍。(武侠片中的镔铁即来源于此。 )

那么,唐刀十分轻便,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首先:特殊材料和复杂的锻造工艺造就了陌刀巨大的杀伤力,陌刀作为大杀器,在战场上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有时候会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这么好的武器敌人肯定也想拥有,但苦于无法获得制造技术而只能模仿,因为唐朝对制造技术进行高度保密和严密封锁,可想而知模仿的效果很差。由于唐朝对周边国家保持着压制性的技术领先,从而保证了陌刀在战场上做为新式武器领先地位。

但随着唐王朝的灭亡,核心技术的人员散落民间,部分为周边游牧民族所用,这样就形成了技术共享的局面,中原王朝失去了技术压制的同时, 战场上的“秘密武器”陌刀也就失去了领先优势。

其次,宋代军队的作战方式已经发展演化到了高质量“集团作战”,所以“陌刀”这样的“精锐选锋兵器”反而没有市场了。《宋史·兵志》记载:

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

也就是说, 北宋固然缺马,却非常重视弓、弩等远射武器,训练占兵额的80%,剩下20%为近战兵种。

这是不是因为畏怯呢?并不是。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辨证一》中写道:

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 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 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 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他用一个科学家的量化指标视角,衡量了古代精锐的技术指标,北宋的弩手,可以射九石弩,为汉代衡制下的二十五石弩,比起“魏武卒”,1人当2人有余;北宋弓手有能挽三石弓者,是古代三十四钧的拉力,1人当古人5人有余。

最重要的是,“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也就是说,马步作战的技术,极尽华夏与蛮夷的极限水平,至于武器铠甲更是远超古代的工巧,所以武备极盛,前代未有。

相比于欧阳修之类的吹嘘唐朝“府兵制”的书生,沈括的量化视角无疑更有价值,至于北宋末年的武备废弛,那是王朝统治衰落之后的恶果,而非能够否定北宋前期武备强大的事实。

最后,宋朝的时期,对于军事兵器有了全新的需求,陌刀为此也不再使用于战场上了。宋朝时期由于战争中使用的铁质材料量大的原因,冶炼技术也向更为精细和成熟的方向发展。另外,借鉴了一些外来的新兵器,如长枪钩镰枪手刀等,使得金兵的铁骑也难以撼动宋军的阵型,为宋朝的军事力量和防御力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宋朝的钩镰枪是一种近战兵器,有着长柄和像镰刀一样弯曲的刀刃,非常适合用来斩断敌人的马腿和鞍具,同时也对敌人的盾牌和装备有着很强的破坏力。钩镰枪的使用能够使宋朝的军队在战斗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增强了军队的自卫能力。宋代军队装备的兵器还包括长矛手刀弓箭火铳等,并采取不同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充分发挥多种兵种的特长和优势。

总的来说,宋朝时期的军事兵器发展经历了从陌刀这样专门针对骑兵武器,到长矛手刀钩镰枪等多种武器的出现和协同作战的特点。这些新式兵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能够迅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唐代陌刀在宋代被淘汰,虽然有可能是由于制造难度和成本较高的原因,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已经无法满足新的军事需求。

此外,宋朝战争以防御为主,守城时依靠坚固高大城墙,配合强弓劲弩防御效果更好,所以对于陌刀这种野战类兵器越来越不感冒,但是对于弩却越来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