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眼尖的朋友,在看《白鹿原》电视剧的时候,发现白鹿原祠堂中的牌匾上有“伦敦”两个字,于是疑惑地上网问为什么。可能他的心里想,是不是他们村有人去过英国伦敦?
这个朋友的眼神确实厉害,这么小的字也能看清。可是他的文化常识非常薄弱,居然不知道以前的汉字是从右往左读的。他所看到的“伦敦”,其实是“敦伦”。

那“敦伦”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先不说,先说说我与这两个字的两段故事。
我最早知道这两个字是在很小的时候,大概三四年级吧。那时我经常跑到隔壁六公家里翻看他的书。有一天看到一本书上写着“女子一个月中总有几天极想敦伦……”,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从上下文推断,就猜到了。因为这篇文章是教人们怎么样做容易生男孩的。

上大学时,班里有个博学强记的同学。有一天,他说到“敦伦”两个字,班里其他同学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可能也有像我一样不好意思说的。
后来他说出这个词的意思,班里炸开了锅,仿佛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我那时候想:车,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早就知道了。
从那之后,“敦伦”这个词就成了我们班上一个最火的梗,男同学们时不时都要提一下。
有一次,我们班外出佛山南海考察,路过一个村子,居然叫“敦伦村”。大家自然又在车上嬉笑了好一会。
我查了一下,这个村在南海西樵镇,也不知道当地有多少村民知道“敦伦”的意思?

其实“敦伦”就是指夫妇同房,也叫“行周公之礼”。
为什么夫妇做那事也叫“行周公之礼”呢?这里也有个典故。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日下,婚俗混乱。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
他制定的婚姻之礼有七个环节,称为“七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
为了让“士”们懂得如何正确执行“七礼”,周公就与妻子亲自演示每个环节的做法。
但是演示到“敦伦”的时候,周公的妻子不愿意了。可以理解,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敦伦,那不是表演活春宫了吗?
正为难的时候,周公看到儿子伯禽在摆弄几个葫芦瓢。两个葫芦瓢合起来,就能组成一个。于是他灵机一动,就用葫芦瓢来演示如何“敦伦”。

他说,葫芦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别。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符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
从此,新婚夫妇都按照“七礼”行事。而周公用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
到了春秋时代,孔子重修礼典,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
现在一些地方结婚,还有“系葫芦”的仪式,就是古代婚俗的遗风。还有,中式婚礼上至为重要的“合卺”环节,正是用葫芦瓢象征夫妇之事。卺(jǐn)是一种瓠瓜,俗称苦葫芦。

以上就是夫妇同房叫做“敦伦”,也叫“行周公之礼”的来源。
我觉得,夫妻行房之所以叫“敦伦”,是因为古人以礼治国,最讲究礼法伦理,而夫妻床上之事是人类得以繁衍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伦”,“敦”是勉励的意思。“敦伦”就是鼓励夫妻多做那事,好繁衍子孙。

顺便说说,有些作家为了含蓄,也用“敦伦”来表达夫妻之事,如:
清代袁枚在《答杨笠湖书》中说:“李塨主自负不欺之学,日记云:昨夜与老婆‘敦伦’一次。至今传说笑谈。”
无独有偶,胡适的日记里也有这样一段:“今日与老妻‘敦伦’一次。”

又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病后杂谈》一文,写到:“我想,这和时而‘敦伦’者不失为圣贤,连白天也在想女人的就要被称为‘登徒子’的道理,大概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