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古称长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前514—前495年),吴王阖闾派弟夫概在今雉城东南两里处筑城,作为夫概王邑。因城狭长,故名长城。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镠避后梁太祖朱温父亲朱诚讳,改长城县为长兴县。

清代光绪元年(1875)赵定邦所刊《长兴县志》:"咸康三年(337)徙筑溪北,在今县治东二里,唐武德七年(624),始移置今所,辇土为城。宋天圣中,重修城,有七门。东曰朝宗门,南曰长城门,西曰宜兴门,北曰吉祥门,东南曰迎恩门,西南曰广德门,东北曰茹茹门。"
朱元璋大将耿炳文攻克张士诚所守的长兴城之后,大规模修建长兴城,并专门由耿炳文专营长兴,改长兴为长安州,并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长兴。甚至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
光绪《长兴县志·卷二》这样描述长兴古城墙:丁酉年(1357)兵克长兴,元帅耿炳文始筑今城,比旧城减小。砖瓮甚坚固,高三丈,阔二丈八尺五寸,周九百二十九丈,城门六:东曰神武门,距故朝宗门一里;南曰嘉会门,距故长城门二百步,西南曰承恩门,旧广德门西曰长安门,北曰吉祥门,距故门一里,东北曰宜春门,距故茹茹门一里。今南北古城址现在各有瓮城,内外楼橹水门二所,东曰清河关,通郡城及太湖;西曰大雄关,通合溪。

长兴县城城墙自耿炳文重筑以来,明中期亦有修建。《明顾应祥重修长兴县城碑记略》:始于嘉靖丁巳(1557)二月,至八月工毕,周以丈计者,千一百七十有奇,高丈有七尺,下广如旧址,而上广杀之,睥睨高五尺,六门因旧焉,新增城楼者六,水关新者二,门皆护以铁叶,为窝铺者四十有二,月城遂完。

至于清代,屡有兴修。

清代的两次大规模修缮,也均在于"修复"。但是太平天国时期,长兴县城墙遭受了重创,"咸丰十年二月,粤逆攻城,城陷,后屡陷于贼。十一年四月,福建粮道总办湖防赵景贤率关防兵议毁城垣。邑附生潘汝昌力争之,不果,毁。九月,贼复踞之,同治三年六月,江苏巡抚李鸿章督兵进剿驳轰,城东北隅裂数十丈,城遂复。"

1933年《长兴县户地原图》上的东城墙、护城河、桥梁

民国未见修缮记载,至解放初50年代末,长兴县古城墙基本拆毁一尽,东段留有一部分墙体(20米左右),北段城墙墙基仍在。
长兴县城共六个陆城门,两个水城门。 东侧城墙城门为三:陆城门望春门(大东门),在解放桥往南金茂百货商场南侧,为瓮城结构;陆城门宜春门(小东门),在小东门桥往西的绿化位置,为瓮城结构;水城门清河关,在望春北路与州桥港(后改州桥停车场)交接处,东侧为水门,西侧河上架有清河桥。

南侧城墙门为一:陆城门嘉会门(南门),在今南门桥北,即长兴港北岸(人民路最南端)。

西侧城墙门为三:陆城门长安门(大西门),即县前街与西护城河交接处;陆城门承恩门(小西门),在米行弄最西段小西门桥东侧;水城门大雄关,在州桥港与西护城河交接处。

北侧城墙门为一:陆城门吉祥门(北门),在北街(金陵中路)与北护城河南岸交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