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是民间传说中的驱邪斩鬼之神,传说此一形象为盛唐时期著名画家吴道子所创造。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吴道子所画钟馗像上有唐人题记,提及唐玄宗患病久治不愈,夜间梦见一个小鬼偷盗杨贵妃的紫香囊及御用玉笛,被一个身穿蓝衫袒臂赤足的大鬼捉获,然后挖目吞食。大鬼自称名钟馗『一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玄宗梦醒后疾病随之痊愈,于是诏令吴道子按梦中所见形貌绘为图像,颁行天下,在岁末张挂,以除邪祟。唐人孙逖、张说文集中有《谢赐钟馗画表》,刘禹锡也有《代杜相公及李中丞谢赐钟馗日历表》,可见在唐代钟馗画像已经流行,首先是由皇帝赐给大臣,然后又在民间广为传播,成为继神荼、郁垒之后的一个门神式样。
但是,钟馗形象的出现却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早可能是由驱邪中的法器附会而来。因为远古时的人们常将生活中遇到的不幸和疾病灾难归咎为妖魔鬼魅作祟,驱除邪祟的观念亦随之产生,古代流行驱傩打鬼的仪式,据明代学者杨慎研究,认为钟馗系由『终葵』演变附会而来,他引用《周礼考工记》『大圭终葵首。注:终葵,椎也。疏;齐人谓椎为终葵。清顾炎武《日知录》引马融《广成赋》中『挥终葵,扬关斧』,而谓「古以椎逐鬼」由此可见终葵原本是古代用以驱邪打鬼的木棒,久而久之遂成为驱逐邪魔的象征,因而魏晋时有人以终葵为名者,如魏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唐人将终葵拟人化,并演绎出终南山不第进士的身分和为皇帝扫除天下妖氛的传说。
由于传说中的钟馗秉性正直嫉恶如仇,所以受到人们的崇敬,成为驱除邪魔的精神寄托,在岁末驱傩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古写本中有《除夕钟馗驱傩文》,其中描述『捉取江湖浪鬼』的钟馗『亲主岁领十万熊罴。爪硬钢头银额,魂身总着豹皮,尽使朱砂染赤』,是一位威风凛凛的驱邪大神。另一卷《儿郎伟》中还说『驱傩之法,自昔轩辕。钟馗白泽统领居仙』,把他与能识别各种妖邪怪物的白泽并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