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特的地理位置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是以原宝安县的行政区域转制而来。其辖区南连香港,东侧北侧与惠州、东莞接壤,面积还不到2000平方公里。深圳紧挨香港,就是其地理优越性的来源,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伦敦被统称为纽伦港,经济自由度、全球竞争力举世公认,深圳有了这个窗口,对外交流与合作都方便,吸收技术或自己比较容易。
2、中央的政策扶持
不聊具体的政策,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一个实验城市,中央在推行各种政策时,优先在深圳试点。过去40多年是这样,以后也还会是一样。这对深圳而言是优势,同时也是挑战。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成功了,那是发展的动力,也是深圳交出的成绩。如果失败了,也是要承担其后果的。另外这里远离政治中心,底子薄,试错成本低,可以安心搞经济,受干扰较少。
3、各地人民的支持
今天能看到的新闻都是深圳援建某地等等,但是在40多年前,在中央下达政策指令后,从全国各地奔赴来了100多家施工企业、数万名工程建设参与者,他们是第一批拓荒牛,在水田荒山上,开出一条条马路,筑起一栋栋高楼,创造了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随后的日子,有无数的年轻人背着行囊,满怀希望的来到这座城市,用青春和汗水建设着这座城市。
另如,深圳大学的建立,就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帮助。
当然,今天的深圳十倍百倍的力度在进行反哺,无论是上缴中央税收,还是对各地的援建,那都是有目共睹的。这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结果。
4、敢闯敢试、勇于开拓及创新的精神
对于个人安于现状往往是最简单,最舒服的。但对于一套体制,一个群体,却是致命的。
办经济特区,大家都没经验,有的赞成,有的怀疑,也有人反对。然而,秉持这种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精神,经济特区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等多方面大胆尝试。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特区;“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率先推进“多规合一”;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特区在务实发展中,带着一股闯劲,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
深圳以前是试验区,以后会是先行区,继续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探路,还要积极打造都市圈、城市群,为全国更多的城市提供经验,发挥示范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