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重台海福吉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但滋养了广袤的土地,而且孕育了深厚的地域文化。中华大地上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名称,除了那些古已有之、流传至今且众所周知的名称外,还有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别称。可以说,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与众不同的别称,比如齐鲁、燕赵、荆楚,而其中一类别称非常有意思,都是由数字做前缀构成的,比如三晋、三湘、八闽、八桂等,那么,你知道这些别称是怎么来的吗?
三晋,是山西省的别称。山西简称“晋”,是因为这片土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晋国的主要疆域。公元前453年,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晋国被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将魏、赵、韩由晋国分裂而来的三国合称为三晋。

三晋分家时期疆域图
三秦,是陕西省的别称。陕西简称“秦”,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陕西是秦国的主要治地。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在灭亡秦王朝后,将秦国旧地分封给三位秦朝旧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史称“还定三秦”,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当年三秦大地不包括陕南,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到今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理区域。

秦末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示意图
三齐,是山东省的别称。山东又称“齐鲁大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是齐国及鲁国的主要治地。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而“三齐之地”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三湘,是湖南省的别称。“湘”是湖南省的简称。“三湘”有多种说法,具体说法如下。
一说是,湘江发源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阳朔山(古称阳海山),在不远处还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漓江。阳朔山下,一块石碑上书“阳漓分派”四个大字。湘江上游还有一个别称漓湘,漓湘北上进入湖南永州境内与由南向北的潇水汇合,所以湘江中游亦称潇湘。潇湘由西南向东北流去,在衡阳市区与蒸水汇合,自衡阳以北的湘江河段亦称蒸湘。湘江由南至北贯穿湖南东部,上游漓湘、中游潇湘、下游蒸湘,湖南故称“三湘”;
二说是,以湖南省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三地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是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比如唐李白“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餘”,清吴伟业“廿载流移復,三湘转运长”等等;
三说是,近代一般用作湘中、湘西、湘南三地区总称,泛指湖南全省。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崇山峻岭。这样,洞庭湖辐射区域是湖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西部雪峰山脉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名为“湘南”;
四说是,指沅湘、潇湘、资湘。【出处】:晋 陶潜 《赠长沙公族祖》诗:“遥遥三湘 ,滔滔九江。” 陶澍集注:“ 湘水发源会潇水 ,谓之潇湘 ;及至洞庭陵子口 ,会资江谓之 资湘 ;又北与沅水会於湖中,谓之沅湘 。”【示例】:明 徐桢卿 《送盛斯徵赴长沙》诗:“蛮中瘴远三湘水,江畔春逢十月花。”
五说是,民国时湖南曾设三道,湘江道(驻长沙县)、辰沅道(驻凤凰县)、衡阳道(驻衡阳县),三道的划分区域与现有湘中、湘西、湘南大体一致

湖南省区划示意图
三吴,三吴大地是江苏省的别称。三吴说法起源于晋室南渡后,东晋和南朝的重要统治区域,狭义指的是吴郡、吴兴、会稽三郡,此后含义不断衍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以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州、常州、湖州为三吴;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镇江)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三吴地理位置示意图
三楚,最初是对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称呼,战国七雄,楚国版图最大,分为南楚,西楚,东楚。南楚:是楚国最初的领土,大约在今天两湖、河南南部、安徽西南、江西等地,楚国位于中原之南,因此中原各国称为“南楚”。东楚: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灭吴。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占领了吴越地区。对于楚国来说,吴越之地在故地之东,故称“东楚”。西楚:战国后期,楚国衰落,首都郢都被秦朝攻占后,楚人放弃楚国故地,东迁北上,灭鲁国,占领徐州周边和今安徽淮河以北,此地由于位于东楚的西面,故称“西楚”。

三楚地理位置示意图
三蜀,是四川省的别称。西汉时期,在此设立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故称“三蜀大地”。
三巴,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分巴,将巴郡分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改为巴、巴东、巴西郡,合称“三巴”。

三国-蜀汉州郡示意图
三越,即吴越、南越、闽越的合称。相当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及广东、广西一带,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晋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威加南海,名慑三越 。”唐骆宾王诗:“一丘余枕石,三越尔怀铅。”

三越示意图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闽”是福建省的简称。北宋时福建路置福州、建州(今建瓯)、泉州、漳州、汀州(今长汀)、南剑(今南平)六州及邵武、兴化(今莆田)二府,福建地理上八闽的格局,至此确定下来。南宋分八府州军(福、泉、漳、汀、南剑五州,建宁府,邵武、兴化二军),元朝分八路,福州路、兴化路、泉州路、漳州路、建宁路、延平路(南剑州)、邵武路、汀州路。

北宋福建路行政区划图
八桂,是广西自治区的别称。广西的简称是“桂”,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广西盛产桂树和桂花,因此而得名,先秦时期就有了这个称呼。第二个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广西设置桂林郡,广西历代的首府都设在桂林而拓展为广西的别称。“八桂”中的“八”是大且多的意思,不是指八个地级行政区。另外,民间传说一个仙女携带桂树飞过广西时,被广西美丽的山水吸引,流连忘返,故洒下八棵桂树落在广西,才有了“八桂”。

广西行政区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