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T间期的定义

QT间期指的是从QRS波起始到T波终末,包括QRS波时限、ST段长度和T波宽度,不包括U波宽度,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过程

二、QT间期测量
1.关于测量QT间期的常见问题
- 手动测量QT间期,选择哪个/哪些导联?
- QT间期的起点容易辨别,但T波形态多变,如何辨认QT间期的终点?
- T波双峰与T-U波重叠如何鉴别?
- QT间期的校正、QTc间期?
- 在某些心律失常情况下,如何测量QT间期?
- 心电图机自动分析的QT间期是否可靠?
2.手动测量QT间期
- 测量中应当根据QRS波起点是否清晰和ST-T的形态选择合适的导联
- 当T波和U波界限清楚时可在V2-V4导联测量,且多数情况下V2或V3导联测量得到的QT间期最长
- 当TU融合时可在肢体导联测量,一般首选II导联,若II导联T波低平难以辨认,也常选择V5、V6导联
- 应在稳定的窦性心律下测量至少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
3.手动测量QT间期的心电图要求
- 目前指南推荐通过标准12导联心电图手动测量QT间期
- 通过Holter手动测得QT间期与标准ECG不一致,可能是为了使基线平稳,Holter上的低频响应受限,可致ST段下移,使T波升支由基线下上升,故其振幅降低,所以二者测得的QT间期无比较意义。不同Holter及记录条件不同,QT间期测值缺乏可比性
- 通过运动试验心电图及持续多通道心电记录也可测得较为准确的QT间期
- 心电图记录速度:以50mm/s或25mm/s为宜
4.QT间期的起始与终点

5.T波终末部
(1)T波终末部形态多样

(2)T波终末部-阈值法

(3)T波双峰与T-U波重叠鉴别

- 在II、aVL、aVR导联U波振幅较低,甚至处于等电位线,可以较准确地判断T波终点
- T波双峰切迹常在基线2mm之上,而T、U结合点的高度常在基线2mm下方
- T波双峰之间的间期常小于170ms(也有学者认为小于150ms为T波双峰,大于150ms考虑T-U波重叠)
(4)T波终末部-切线法

6.心律不齐、早搏时如何测量QT间期?
- 窦性心律不齐或房颤时,RR间距变化,QTc间期也发生变化,测得QTc间期延长的可能性增大
- 早搏时,由于复极储备减少,QT间期异常,甚至出现早搏后出现巨大异常T-U波,因此测量QT间期时,不应将早搏及早搏的下一跳用于QT间期的测量
- 总之,QT间期测量应在稳定窦性心律情况下才能保证准精确性,对于心律不稳定情况下测得的QT间期,应谨慎解读
7.房颤心律下如何测量QT间期?
- 房颤时T波终点可能难以辨认,而且QT间期随不断变化的RR间期而改变,测量相对困难
- 方法一:识别最短和最长的RR间期,计算各自情况下的QTc间期,取二者平均值
- 方法二:是取长描导联测量R波起点至T波顶点或谷点的距离,取平均值,判断其是否>50%RR间期,此种方法不能得出确切的QTc间期值
8.RB B B/LB BB时如何测量QT间期?
- 束支阻滞时测量QT间期,如果患者心电图的QRS波时限增宽(新发的束支传导阻滞),则整个QT间期将出现延长
- 方法一:通过测得的QT间期值减去束支阻滞发生前后QRS波时限的差值
- 方法二:另一种则是测量JT间期(自QRS波终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期),从而将QRS波排除在测量范围之外,但目前还没有标准的JT间期正常和异常范围供参考
三、矫正QT间期
1.按心率校正QT间期-QTc间期
- QT间期明显受到心率的影响,心率增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减慢时,QT间期延长,为减小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公式对QT间期进行心率校正
- 目前现有的这些公式在心率过快或过慢时计算的数值均有偏差


- Bazett公式适用于心率为50-90bpm。当心率接近60bpm校正的QTc间期时最准确,当患者心率较快时常偏大, 较慢时偏小
- Fridericia公式在心率较快时得到的QTc间期比Bazzet公式更准确
- 最近提出的应用RR间期和心率的线性函数、幂函数校正QT间期,校正QT间期优于上述两个公式,但临床中应用少
- 目前大部分参考书中的QTc正常和异常值标准多来源于Bazett公式,因此临床还是建议应用Bazett公式校正QTc值
2.按年龄和性别校正QT间期

- 研究表明,儿童QTc间期没有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QTc间期延长。中青年女性的平均QT间期大于男性,女性比男性长12-15ms,但这种差异在40岁之后有减小的趋势,在老年人群中基本消失,老年人中女性比男性长6-10ms
- 有研究提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QT间期校正公式,但不同研究由于入选人群的特点不同,提出的正常范围变动很大。因此,尚无统一的校正公式用于性别和年龄的校正

四、QT间期离散度
- QT间期离散度(QTd)为标准ECG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值
- QTd反映心室复极的均一性,而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相关性,QTd增加易发生折返性室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致心律失常机制
- 关于QTd是否具有临床意义也有不同意见
五、心电图机测量QT间期
-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心电图机可以自动、精确地确定QRS波的起点和T波的终点,并正确区分U波和T波,因此其测量结果可靠
- 当患者T波终点难以确认时,或者存在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时,心电图机自动分析的心率多不准确,测量结果不可靠,常需要手动测量校正
小 结
• QT间期手动测量应选择标准ECG和最佳测量导联
• QT间期测量的难点是T波终末部的测量,目前有阈值法、切线法等测量方式,测量时应注意鉴别T波双峰与T-U波重叠
• QT间期受心率、年龄、性别影响,应据此校正QT间期
• 某些心律失常下应采用特殊的QT间期测量方法,提高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