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塔尔寺这个名字,我可以说从小就非常熟悉。准确地说,我知道塔尔寺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我家楼上的邻居家里又外文版的杂志《人民中国》,那里面有一篇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过这里,尽管这个杂志是日文,但是里面有大量的汉字,加之有很多照片,所以能让一个不懂日语的人也能读个大概。再后来,还是我家楼上从事外贸工作的邻居送给我一套出口的塔尔寺明信片,这次让我能够更加仔细地观看这个美丽的地方了。
过去一直因为害怕自己有高原反应,所以从来没有胆量来塔尔寺实地看一次,现在终于有机会来到青海了,塔尔寺一定是首选的景点。

在塔尔寺,按照景区的要求,所有的室内景观都不得拍照,这样一来,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就无法拍下来,所以只能在外面拍几张外景。有一些特别值得记住的(比如酥油花)就只能从网上下载几张。走进塔尔寺,迎面就是建在台基上的山门,这座山门的建筑特点是汉藏合璧,别具一格。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与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和拉卜楞寺一道,成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因为这里是宗喀巴大师(在藏传佛教中为文殊菩萨化身)的诞生地,最初修建宗喀巴大师纪念塔,而后逐步发展起来,故得名塔尔寺。鼎盛时期僧众有3600多人,现在的僧众有800多人。
这里看到的是小金瓦殿,金碧辉煌的寺庙屋顶给人一种庄严神圣之感。

这是祈寿殿,因祈祷1717年当时住锡在塔尔寺的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长寿而建。建成后在竣工开光火坛法会上开光洒花处长出不同寻常的旃檀树,盛夏花繁枝茂、香气袭人,又称“花寺尔”,建筑面积472平方米,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拱,彩绘精美,琉璃瓦屋顶,围墙、门楼饰以“河洲”砖雕花饰,殿内木雕是塔尔寺木雕艺术精品。殿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及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青狮坐骑的弥勒菩萨、白象坐骑的普贤菩萨,以及十六尊者、四大天王等像,前面三尊小佛像是“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左右两边是无量寿佛和白度母塑像。殿外右侧小殿堂里供奉一位身着汉服、头戴乌纱帽、腰束官带的当地山神刘琦塑像。院中供奉竖立的奇石为宗喀巴大师贤母香萨阿切背水时靠着休憩的圣石,有曲嘉护法附石之说。
在这里我才知道过去读书时不了解的两个知识,一个是旃檀树到底是什么树,另一个是到底什么是“煨桑”。原来旃檀树就是丁香树,而“煨桑”原来是把松柏枝、青稞面、茶叶、糖等东西放在炉中燃烧,产生的烟可以供神。另外,这里竖立的宗喀巴大师母亲香萨阿切倚靠的石头上被人用酥油把纸币粘在上面,据说这也是一种布施。

这是小金瓦殿内部,两侧都是三四百年的壁画,由于用的都是矿物颜料,所以至今颜色非常鲜艳。这些壁画中有一些佛教的护法形象,由于形象过于狰狞,所以都用绸布遮挡起来。在大殿两侧回廊的二楼上都是各种动物标本,有野牛、岩羊、狗熊、猴子以及九世班禅曾经骑乘的白马,这些动物标本很多都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这是时轮塔,是遵照第九世班禅却吉尼玛的意愿修建于1942年,高13米,塔身四面的塔龛内供奉四大天王像,最上层塔龛内供奉“时轮金刚本尊”像,象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社会和谐。

这是塔尔寺印经院,藏文名叫“贝吉拉康俄彩仁钦林”,建于1832年,主要收藏以《至尊宗喀巴大师师徒三尊文集》全集,《三摩地王经》《般若八千颂》《贤劫经》《四续根本续》《五部大论》等经、律、论“三藏”,阿嘉雍增、丹德力拉然巴、敖若拉然巴、嘉木祥协巴等大师文集等很多木刻印刷版,还有“杰尊”“果芒”“四大扎仓”等大小五明教材,以及道次第、教诫、日常诵读、仪轨、经幡、护身符等的木刻版,承担印刷、装订、流通,满足各界人士的需求。

这是在大金瓦殿外面看到的大殿屋顶,以及外面的转经筒。
大金瓦殿内部非常壮观,遗憾的是不能拍摄。这里就是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宗喀巴生于1357年,他的母亲生下他的时候血滴到地上,这里就长出了一棵白旃檀树。后来,宗喀巴进藏学习佛法,成为了一代宗师,派他的弟子回乡省亲,他母亲发现这棵白旃檀树的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佛像,感到很惊奇,就写信希望儿子回来。大师接到信之后,用自己的血写成一封信,让母亲绕这棵树修一座塔。于是,这里就有了第一座塔,后来围绕着这座塔形成了寺庙,这就是塔尔寺。而被包在塔中的白旃檀树又在大金瓦殿外生长出来,枝繁叶茂。而这座高达11米的塔整个被黄金包裹起来,上面镶嵌着各种宝石,雄踞在大金瓦殿的正中。

这是时轮经院,为塔尔寺的四大经院之一。该殿建于1817年,这座经院主要研究藏族天文、历法知识。大殿内供奉有大日如来,弥勒佛、长寿三尊(尊胜佛母、无量寿佛、白度母)等佛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大士圣像,都是男身造像,俊美的胡须,优雅的表情,温文尔雅的气质,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倾诉出内心的祈愿。

这是大经堂的正门。平时寺中的僧众都是在这里学习和诵经。这座经堂非常大,中间是僧众诵经的地方,周围展示着塔尔寺艺术三绝中的两绝:酥油花和堆绣。
这里的酥油花都在恒温的玻璃柜中展示,由于不能拍摄,所以从网上找来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塔尔寺酥油花展示的时候展出的酥油花照片,让大家看看美丽的酥油花。











酥油花源起于1409年宗喀巴大师为纪念佛祖集万名僧众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传召祈愿大法会,期间宗喀巴大师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奇珍异宝光彩夺目,佛殿当中的塑像都活灵活现,供品和应供对象都极其圆满而庄严。梦醒了为了再现梦境,组织僧人用酥油塑成花卉树木供于佛前而延续至今。从卫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康区的昌都寺、理塘寺、松赞林寺、格尔登寺,甘南的拉卜楞寺、卓尼寺、夏琼寺、佑宁寺、隆务寺、拉加寺等数以千计的大小寺院,在正月十五日都有酥油花供奉活动。1594年酥油花艺术传到塔尔寺,从佛像和花木鸟兽的单个塑制发展为规模、场景宏大的酥油花组塑,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继承“精、繁、巧”的佛教艺术特色,结合一个典型的时空场景,犹如一部色彩斑斓的叙事史诗,形象逼真、巧夺天工,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冠。塔尔寺设“杰尊增扎”(上花院)和“果芒增扎”(下花院)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每个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由掌尺主持,师徒口手相传,从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起制作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供展,在冰冷的环境下艺僧们用六香和矿物颜料搅拌的酥油雕塑而成。制作技艺由扎骨架、制胎、雕塑、调色、束形、描金、装盘、开光等流程组成。


这是藏经楼的大门和庭院,这里的金顶同样非常漂亮。

这是八大如意宝塔,也叫“如来八塔”,其中每座塔的下部造型都不一样,这组塔象征着佛祖的一生,从左到右的几座塔分别为:一是“莲聚塔”,象征佛祖的诞生;二是“菩提塔”,纪念佛祖成佛;三是“初转法轮塔”,纪念佛祖初次讲经说法;四是“降魔塔”,纪念佛祖战胜外道邪魔;五是“降凡塔”,纪念佛祖超度抚养其长大的姨母;六是“息诤塔”,纪念佛祖以慈悲之心平息争执;七是“祝寿塔”,纪念门徒为佛祖祝寿;八是“涅槃塔”,纪念佛祖涅槃。这八座塔内均埋着塔尔寺历代高僧的衣冠,信众都会来这里绕塔礼拜。

这是塔尔寺的西山门。


在塔尔寺的建筑中,大量使用了藏族建筑的特有技术——边玛墙。边玛草是青藏高原常见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人们把边玛草晒干后切成长度相等,然后染色后捆成束,用这些草束层层叠叠地用到建筑物当中,形成这种具有独特风格,具有减压、吸湿、抗震功能的边玛墙。在这两张照片中可以更仔细地看清边玛墙的细节。